现目前公认的罗马帝国最伟大的一代皇帝、斯多葛学派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五贤帝的最后一代君主——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罗马帝国在他的治下达到了极盛时期,疆域遍布整个地中海区域。
他留下了一本著作:《沉思录》。这本书的故事应当激励每一位拥有满腔创作热情和文采哲思的创作者,使得我们不受到现实与名利的压迫,而是将目光放诸长远,将一切的经历投入自身对于创作的无限探索与追求,同时尊重命运在冥冥之中的安排。
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帝王日记,或者一位修行者的忏悔录,全书没有一个字为他人所写,每字每句都纯粹为自己而写,在他生前,除他之外无一人有幸阅读过。
这些文字是Marcus Aurelius (以下简称MA)用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并且自我勉励的方式,本书的创作横跨他人生最后十年的军旅生涯。《沉思录》的整体形式是零散而随性,逻辑性并不如那些经过刻意斟酌和规划过的文字,但却能读出这位帝王直面自己的率真,思想的深邃与阔达。
这本书的内容包含了MA对往事的回忆,对自我精神与价值的分析,同时最重要的,还有他对宇宙哲学与生命奥义的不懈思索。
在MA临死前,他下令仆人将这本私人秘录一把火烧掉,他觉得这本书只因自己而存在,也因自己而消亡,世人无需了解其存在。可是仆人在焚烧前偷偷阅读了这本书,他对这些帝王亲笔所写的文字感到无比震惊,并深感其珍贵价值。仆人不忍心烧掉,私自保存了起来。MA去世后,经过编撰,这本书终于公布于世,尔后取名为——《沉思录》。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本书,纯粹是侥幸。
从《沉思录》的内容就能看出,虽贵为帝王,MA同那些罗马帝国历史上骄奢淫欲的昏君形成完全的对照,这位罗马帝王在处理政务与军事之余,鲜有贪图享乐,禁欲至理,深思熟虑,苦苦修行,将自己的大量精力放在理性判断与哲学思考上。
MA是当之无愧的斯多葛学派伟大践行者。The greatest stoic of all time.
因此,Marcus Aurelius才会被后世冠为「The Philosopher King」。「The Philosopher King」这个词来源于柏拉图所著「理想国」,是柏拉图在讨论城邦政治时用来描述理想中的君主的名字。在柏拉图看来,最高尚的君主就应当是最高尚的哲学家,这两个身份是合为一体的。这样一位领导者应当对真理拥有无上追求的精神,应当具备实干精神和大爱情怀,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城邦合格的领导者。
在柏拉图身后的600年,Marcus Aurelius出现了,他就是柏拉图心中理想君主的化身。
无论是他的政治才华,个人追求还是道德品质,基本都达到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而我们如今能够如此深入了解这样一位理想君主,很大程度就来源于他这本被意外保留下来并且被后世称作《沉思录》的书。
为什么我说这本书应当对所有心怀理想的创作者有启发作用?因为即便是罗马帝国的君主在纷繁复杂的政治与军事的事务中,都能够静下心来纯粹为自己写一本书,并且不愿意用这本书为自己留得一个虚名,临死前干脆烧掉,化作灰烬。他真正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境界。
这样一种斯多葛哲学的境界,难道不能鼓励我们真正沉下心来,抛开世俗杂念去创作?
要是我现在正身处一个现实的困境怎么办?我需要将我的更多精力放在处理现实难题上,而无法花费更多时间创作。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又能怎么样呢?这难道就是阻碍创作的理由吗?任何人,任何创作者,都有现实的难题。从乞丐,到角斗士,再到大臣,再到皇帝,谁没有现实难题?只是每个人身居不同位置,面对的难题不一样罢了。乞丐或许担心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问题;角斗士担心明天的决斗或许就会被斩首的问题;大臣或许会担心自己会失去皇帝的信任或者被政敌暗杀;甚至皇帝也会担心参议院的元老们会不会在密谋策反自己,或者前线的战争是否取得胜利… 每个人要担心的事情都太多了。如果我们认为因为MA是皇帝,就比我们这些平民更少担心,那就太幼稚了。掌握权力的人的头上随时悬挂着达摩克里斯之剑,这就是权力的代价。MA在接近两千年前就能够沉思,那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沉思?
面对现实的问题,通过割舍自身的精神价值来换取解决之道实在是下下策。最好的做法是壮大自己的精神,勇于面对一切问题,并且要更加珍惜创作的纯粹性。创作的时间可以短暂,创作的环境可以不佳,创作不需要外界条件作为必要前提。创作唯一的要求就是保持纯粹的精神。拥有纯粹的精神,才能拥有平静如水的内心,才能掌控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探索最深沉的奥义。
“You have power over your mind – not outside events. Realize this, and you will find strength.” ———- Marcus Aurelius
从根本上来说,创作本身的意义就来源于自身的意义。脱离对自身意义的探索,创作还能有什么价值?不纯粹的创作,不真实的创作,不直入灵魂的创作,就不是真正的创作,而不过只是卖弄技巧罢了。太多的人只是精通技巧,但是他们没有经得住考验的实质。实质,用英文来说就是「Essence」,每个人都有,但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惜的是,对于大部人来说,活了一辈子都是活给别人看,从生到死,看的都是别人眼中自己的倒影,而对自己精神本体的实质从未明白过。想要看明白自己的实质,自己的Essence,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因为实质的真实感并不讨喜,往往带有深刻的悲观。
“How can I be substantial if I don’t cast a shadow? I must have a dark side also, if I am to be whole.” ——— Carl Jung
直面自己的精神,探索自己的实质,就不得不意味着与自己的阴影共存,意味着与黑暗面共存。或许,大多数人为了不去承受这个痛苦,选择欺骗自己,选择活在倒影中,因为倒影没有阴影,这样就能选择性地接受自己。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因为这就是普通人的心智,这就是普通人的命运。
但这不是创作者的命运。既然选择了创作,那就必须选择纯粹和真实,那就必须选择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因为我们的命运就是直面精神,直面实质,直面真理。
作为创作者,我们所写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自己精神的化身。我们创作所有的注意力,就应当聚焦在探索真理这个目的上,通过探索真理,来探视自己的灵魂。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别人的认可、商业的成功等杂事,根本无需烦恼自己。MA在《沉思录》中不止一次对自己说:「人死后都会化为灰烬,什么也带不走,何必去担心功名?只要我们尽己所能,就无愧于心。」这句话对每个创作者都适用。
即便没人关心自己的呕心沥血的创作,没人愿意看自己的书,那我们自己的书难道不也是属于自己的《沉思录》吗?这和奥勒留的《沉思录》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我们死后,生前的作品无非就两种命运。第一种大不了就被烧掉,就像是MA的仆人正好不识字或者碰巧没有翻开看,那么罗马帝王的这本书就会永远化为灰烬,这对MA自己能有什么影响?;第二种大不了就被世人认识到价值所在,大家都感叹曾经世界还拥有这样一位深邃的思想者,都感叹我的才华。但这些结果和我本身创作有什么关系呢?和我自身的思考有什么关系呢?那时候我都入土成灰了,纠结世人的看法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只有首先学会忠于自己的灵魂,勇于面对自己的灵魂,要能够在人类社会的绞肉机中将自己的精神留存下来,自己的声音才拥有真正的价值,这才配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创作者。想象一种声音,能够在世俗的一片杂音中艰苦生存下来并且最终绽放歌喉,一切杂音都安静沉寂下来聆听自己的独唱,这才是天籁之音!
以后无论何时,当我们被世俗杂念困扰,心中就想想在接近两千年前,马可·奥勒留写了这本《沉思录》。我们并不孤独。